大数据全国重名查询系统_在线全国姓名重名查询_免费在线起名测名打分-名字查查
名字查查>免费查询名字含义解释>

纪修宣名字的寓意

查看评分
拼音 五行 笔画6
拼音xiū 五行 笔画9
拼音xuān 五行 笔画9
名字纪修宣的寓意和含义

纪字记载、年龄、准则、散丝的头绪。修字指整治、兴建、建造、装饰、恢复完美;钻研、学习、锻炼;指身形高、长;宣字指散布、疏导;古代帝王的大室;宽舒。在含义方面来看,名字有年龄、严谨、记录、思绪、美好、努力、聪敏、博学、明亮、宽舒、宣章、明理等相关含义。

名字纪修宣的评分和解析

名字纪修宣的读音为(jì、xiū、xuān)、五行为搭配、总笔画为24画,名字分析‘纪修宣’的音型意总评分为100分,其中名字音律得分为100分,字型得分为98分,寓意得分为100分,五行搭配得分为100分。

纪修宣名字的寓意

纪实无虚、刻苦钻研、平安喜乐

意指风华正茂、有口皆碑、立场坚定。用作人名意指豆蔻年华、思绪万千、声名远播之义;

意指建立功业、勤奋好学、刻苦钻研。用作人名意勤奋、好学、智慧、脚踏实地、出类拔萃之义;

意指平安喜乐、身贤体贵、知书达理。用作人名意指尊贵、明理、积极、快乐之义;

名字纪修宣的五行分析

名字纪修宣五行搭配合理。木主仁,其性直,其情和,其味酸。火主礼,其性急,其情恭,其味苦,其色赤。 土主信,其性重,其情厚,其味甘。金主义,其性刚,其情烈,其味辣。水主智,其性聪,其情善,其味咸。

名字纪修宣的音律字型分析

名字纪修宣发音为去声 阴平 阴平搭配,音律音调优美,读音朗朗上口,给人清新整洁,超乎自然之感受。

名字纪修宣开闭口音为齐齿呼、齐齿呼、合口呼,发音有开有合,听起来响亮、动感。

名字的字型结构为左右结构、左右结构、上下结构组合,错落有致字型优美。

名字纪修宣的字义分析


[①][jì]
[《廣韻》居理切,上止,見。]
“纪”的繁体字。
(1)丝缕的头绪。
(2)引申为事物的端绪。
(3)别理散丝的头绪。引申为治理,综理。
(4)纲领;法度。
(5)指能起纲纪作用的人。
(6)法则;准则。
(7)纪律。
(8)终极。
(9)仆人。
(10)岁、月、日、星辰、历数,皆称“紀”。
(11)日月相会。
(12)年岁。
(13)通“記”。记载;记录。
(14)通“杞”。《诗·秦风·终南》:“終南何有?有紀有堂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毛诗上》:“紀,讀爲杞。堂讀爲棠。條、梅、杞、棠,皆木名也。紀、堂,假借字耳。考《白帖》終南山類引《詩》正作’有杞有棠’。”一说,紀,通“基”。毛传:“紀,基也。堂,畢道平如堂也。”
(15)纪年的单位,若干年数循环一次为一纪:十二年为一纪。
(16)纪年的单位,若干年数循环一次为一纪:一千五百年为一纪。
(17)纪年的单位,若干年数循环一次为一纪:一世。
(18)古代历法名词。我国汉初所传的六种古代历法以十九年为章


[①][xiū]
[《廣韻》息流切,平尤,心。]
“俢”的今字。
(1)修饰;装饰。
(2)整修;修理。
(3)特指剪或削,使整齐。
(4)兴建;建造。
(5)学习;培养。
(6)特指修行,指学佛或学道,行善积德。
(7)实行,从事某种活动。
(8)编纂;撰写。
(9)设;置备。
(10)循;遵循。
(11)儆戒。
(12)长;高。指空间距离大。
(13)长;高。指时间久。
(14)善;美好。
(15)指贤人。
(16)整饬,有条不紊。
(17)谓清理前事。
(18)休整;休养。
(19)月在丙称修。
(20)古代音乐名词。谓只有钟鼓之音而不伴以歌唱。
(21)通“脩”。本指干肉,借指致送师长的酬金。参见“修金”。
(22)通“羞”。进献。
(23)通“滫”。溲淘,淘洗。亦指经调和而成的柔滑的食品。参见“修”。
(24)通“卣”。古代酒器。
(25)通“條”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有修侯周亚夫,颜师古注:“修讀曰條。”


[①][xuān]
[《廣韻》須緣切,平仙,心。]
(1)古代帝王的大室。
(2)广;大。
(3)引申为侈大;骄纵。参见“宣驕”。
(4)周遍,普遍。
(5)宣布;传布;公开说出。
(6)显示;宣扬。
(7)显明;彰明。
(8)疏通;疏导。
(9)谓发散;疏散。
(10)宣泄;抒发。
(11)协和;协调。《书·盘庚》:“汝不憂朕心之攸困,乃咸大不宣乃心,欽念以忱,動予一人。”孙星衍疏:“宣乃心謂和乃心也……汝大不和衷敬思以誠信感動我也。”一说,谓宣布。见孔传及蔡沈集传。
(12)指帝王的诏书,命令或旨意。
(13)指枢密院所行的文书。
(14)宣召。
(15)用同“喧”。声音大而嘈杂。
(16)方言。谓质地松软或内部膨胀。
(17)长度单位。古代一尺三又三分之一寸,称宣。
(18)尽。
(19)谓头发黑白相杂。
(20)指宣纸。
(21)谥号用字。
(22)直径六寸之璧。
(23)姓。汉有宣秉。见《後汉书》本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