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数据全国重名查询系统_在线全国姓名重名查询_免费在线起名测名打分-名字查查
名字查查>免费查询名字含义解释>

安承武名字的寓意

查看评分
拼音ān 五行 笔画6
拼音chéng 五行 笔画8
拼音 五行 笔画8
名字安承武的寓意和含义

从含义方面来看,承武这个名字非常有意义。承字意味着接受、继承,代表着一个人有着承担责任、传承家族文化的使命感。而武字则代表着勇气、力量和战斗精神,意味着这个人有着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因此,承武这个名字可以被解读为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勇气和战斗精神的人。

从寓意方面来看,承武这个名字也非常有深意。承字代表着传承和接受,意味着这个人有着传承家族文化、传统的责任和使命感。而武字则代表着勇气和战斗精神,意味着这个人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,可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。因此,承武这个名字寓意着一个有责任感、有勇气和战斗精神的人,可以在传承家族文化的同时,勇往直前,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
名字安承武的评分和解析

名字安承武的读音为(ān、chéng、wǔ)、五行为搭配、总笔画为22画,名字分析‘安承武’的音型意总评分为100分,其中名字音律得分为100分,字型得分为100分,寓意得分为100分,五行搭配得分为100分。

安然无恙、承天之志、骁勇善战

指竹报平安、安居乐业、凤鸣朝阳。用作人名意指文静、吉祥、幸福安逸之义;

意指承天之佑、栋梁之才、一脉相承用作人名意指委以重任、坚持、能干之义;

指骁勇善战、锐不可当、雄姿飒爽。用作人名意指勇武、刚健、威武之义;

名字安承武的五行分析

名字安承武五行搭配合理。木主仁,其性直,其情和,其味酸。火主礼,其性急,其情恭,其味苦,其色赤。 土主信,其性重,其情厚,其味甘。金主义,其性刚,其情烈,其味辣。水主智,其性聪,其情善,其味咸。

名字安承武的音律字型分析

名字安承武发音为阴平 阳平 上声组合,音律柔和婉转,优美流畅,适合用于人名音律。

名字安承武开闭口音为开口呼、开口呼、合口呼,发音有开有合,听起来响亮、动感。

名字的字型结构为上下结构、单一结构、右上包围结构组合,错落有致字型优美。

名字安承武的字义分析


[①][ān]
[《廣韻》烏寒切,平寒,影。]
亦作“侒”。
(1)安居;居处。
(2)谓对某种环境、事物感到安适或习惯。
(3)安定;平静。
(4)使安定,平静。
(5)安抚。
(6)安乐;安适;安逸。
(7)安稳,稳固。
(8)谓妥善;稳妥。
(9)安全,平安。与“危”相对。
(10)徐缓;推迟。
(11)谓留客。
(12)谓收留,容纳。
(13)犹善。喜欢,爱好。
(14)安放;安置。
(15)安装;设置。
(16)犹加上。
(17)存着;怀着。
(18)种植。
(19)代词。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什么”、“什么地方”。
(20)副词。表示疑问。相当于“怎么”、“岂”。
(21)连词。犹于是,乃。
(22)电流强度单位“安培”的简称。
(23)姓。汉有安成。见《广韵》卷一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。
(24)姓。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人来华,常以安为姓,如汉有安世高(安息人),唐有九姓商胡安门物(安国人)。


[①][chéng]
[《廣韻》署陵切,平蒸,禪。]
(1)奉,捧着。
(2)接受;承受。
(3)敬奉。
(4)敬词。蒙受。
(5)担负;担任。
(6)顺从;奉承。
(7)引申指接待。
(8)招认;承认。
(9)继承;接续。
(10)次第;顺序。
(11)通“丞”。辅佐。也用为官名。
(12)制止;抵御。《诗·魯颂·閟宫》:“戎狄是膺,荆舒是懲,則莫我敢承。”朱熹集传:“承,禦也。”一说通“乘”,欺凌之意。见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升部》。
(13)姓。东汉有承宫。见《後汉书·承宫传》。
[②][zhěng]
[《集韻》音蒸之上聲,上抍,章。]
通“拯”。
援救。
[③][zèng]
[《字彙補》昨亘切]
通“贈”。
馈赠。
[④][zhēng]
[《集韻》諸仍切,平蒸,章。]
古代地名用字。
[⑤][zhèng]
[《集韻》諸應切,去證,章。]
古地名用字。


[①][wǔ]
[《廣韻》文甫切,上麌,微。]
(1)舞蹈。
(2)指军事征伐等暴力行动。
(3)泛指军事事务。
(4)兵威。
(5)勇猛;猛烈。
(6)武夫;武将。
(7)武功;武艺。
(8)用兵,指挥作战。
(9)指使用武力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。
(10)兵法,韬略。
(11)兵器。参见“武庫”、“武帳”。
(12)刑罚。
(13)足迹。
(14)继承。
(15)半步。
(16)泛指脚步。
(17)指脚。
(18)指金属打击乐器。
(19)古方言。士。
(20)周武王的简称。
(21)周代贵族用于祭祀的“六舞”之一,是颂扬周武王战胜商纣王的乐舞。
(22)冠卷。古时冠上的结带。
(23)见“武夫”。
(24)“虎”的避讳字。
(25)姓。汉有武让。见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。